博学育人圆初梦 赤子情怀励前行——1987级校友霍伟东访谈

发布者:glxy发布时间:2015-05-13浏览次数:749

【学弟学妹眼中的他】

他博学、严谨、随和、热心;不忘初衷,他两度走进企业依然选择重返校园,不懈钻研,他力图找到最好的方式教育学生成长。海大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校园是他梦想孵化的摇篮,教育是他用一生去谱写的篇章。二十三年的岁月,淡化不了他对海大的记忆,一千八百公里的距离,阻挠不了他对母校的情感。

【霍伟东简介】

霍伟东,男,汉族,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02月生于重庆,1987年进入青岛海洋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和2003年分别获得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受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遴选,20081月至20091月期间在加拿大I.H.Asper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Manitoba研修国际投融资。

曾任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务系主任、国际商学院副院长,现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经济与贸易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灾后重建专家团专家和成都仲裁委第三届委员会成员,20136月在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四川分会成立时当选为第一任会长。

投身于高校教育,是霍伟东在母校读书时就制定的人生目标。步入企业,他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还是校园,学习比工作对他来说更有吸引力。毕业二十余载,四十出头的他已是高校院长,海大依然是他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地方。

一、学在海大:最美的时光

纵使阔别二十余年,母校的点点滴滴都是最清晰的记忆。

1984年党的十二大确立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以后,全国主要的高校都开始开设经济管理专业,1987年,山东海洋学院管理科学系也迎来了经济管理专业第一级本科生,霍伟东就是1987级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为“经管87”)学生中的一员。当时经济管理专业非常热门,高考录取分数线很高。能够在这个国家重视、发展前景很好的专业就读,霍伟东非常自豪。

“学在海大”是一种传承。上个世纪80年代的海大,学习风气就已经非常浓厚,同学们都很珍惜学习机会。“同学们很早就跑去图书馆排队抢座位,图书馆大门的玻璃都被挤坏了好多次”,霍伟东回忆道:“我们经管87同学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同学们学习劲头很足,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霍伟东是逃课最少的学生,他的愿望是上研究生、读博士,将来也当高校的老师。拥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霍伟东学习很刻苦,用心去感受每个老师的教学特点。他不怎么去打工,偶尔会参与小的勤工俭学活动,他坚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丰富的课余生活必不可少。霍伟东积极参与文学社、演讲辩论协会、武术协会等社团的活动,在活动中也得到很好的锻炼。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文学社举办征文比赛中,他写的小说还获过奖。霍伟东还自豪地介绍到,当时学校的“求学”书店就是经管87班级的学生自行经营管理的,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就这样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前无古人”,这是母校对于经管87的评价。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经管87表现得非常明显。经管87的班级活动很多,班级同学非常团结,大家都很上进。霍伟东兴奋地介绍到:“红五月歌咏比赛,我们把嗓子都吼破了,那时候润喉片很少,嗓子疼得不行,但是我们体会到了来自班集体的凝聚力……我们班同学的集体荣誉感极强,极强!你可以说我不行,但你不能说经管87不行。我们也有与其他专业发生过冲突,但都不是因为个人,都是因为别人说我们专业不行,说我们班不行,那我们肯定忍不了。”

同窗好友,惺惺相惜。提及同是经管87的魏梅和宋振江,霍伟东印象深刻:“魏梅,来自即墨二中的才女,是《海大青年》的主编,文笔非常好;我在新疆工作时,魏梅在海尔工作,她还让我买到了便宜的海尔冰箱!她现任浙江吉利的副总裁,我记得她说过‘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老宋是很好的大哥、兄弟,是团支书,每次回家都会给大家带来琵琶虾,我们对他印象非常好。”到现在,经管87的同学们依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相互激励,共同进步。

师生情深,难忘终身。80年代,经济管理是一个新学科,老师们很年轻,思维很活跃,对同学们也是倍加关爱。霍伟东清晰地记得各个老师经典的语录:王安民老师(现青岛大学校长)的“资本论的学习和数学的学习是学好经济管理的基础”,学好资本论、数学和毛泽东的经典文章,对于大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韩立民老师(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研究院院长)说过,“既要掌握政治经济学的精髓,也要掌握西方经济学的规律”;权锡鉴老师(现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强调“学贯中西”;管理科学系主任张德贤老师(现河南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强调“理科的经济管理”;管理学院副院长倪鸿洲老师认为“经济管理的人才,要能说、会写、会开车”,在80年代提出“会开车”真的很了不起。脸上洋溢着自豪,霍伟东说:“到现在给母校的老师们打电话,他们都能听出我的声音来。”

霍伟东在母校的生活非常充实,大学时光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几年。在海大,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学习生活丰富,拥有好的老师和同学们,还有一个非常团结的集体,这一切都为他后续的教育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事业:不懈的追求

霍伟东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兰州的甘肃省石化厅,而他的目标始终是当大学老师。当时(90年代初)一般只有研究生才能进高校任教,幸运的是那个时候本科毕业生可以去西部进高校当老师,所以霍伟东向新疆财经学院、新疆大学、新疆工学院这三所高校投递了自荐信,表明自己想做大学老师的意愿,由于新疆财经学院回复得最快,最后霍伟东被调到了新疆财经学院任教。工作不久后,作为大学老师的他获得了报考研究生的机会,随后霍伟东考到了西南财经大学继续学习,于1999年、2003年分别获得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在攻读硕士、博士期间,霍伟东到证券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而这些刚好让他将财经知识很好地运用起来,不仅有利于学术研究,也为他以后讲好课奠定了实践基础。当博士毕业到达上海的新疆证券管理总部时,霍伟东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还是在学校。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为各方面的突出表现,西南财经大学以人才引进的方式将霍伟东聘回学校任教。虽然自信自己在企业依旧可以做好,但是霍伟东更喜欢学校,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他不仅把教师当职业,更是当作一种兴趣,去享受任教的过程。

作为教育届的精英,霍伟东认为教育行业的领军人物除了应该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跨学科的背景,还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霍伟东提出的“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基础”这个论断,被温家宝总理引用并成为一段时期政府的政策导向。因为有在证券公司工作的经历,他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有比较深刻地认识,所以才能有这种政策导向性的思维;霍伟东2003年的博士论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是国内第一本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学术性专著,并且获得了四川省世界经济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在中国,霍伟东最先提出“人民币区”的概念,相关研究也得到了中央关注、领导批示和国家社科的立项。这些理论和主张的提出是基于他既有理论的积累也立足于实践。霍伟东强调:“经济与管理专业一定要理论联系实践,接地气。”

说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挑战,霍伟东表示目前就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关于教学与研究的范式,一方面教学如何让我们的大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如何才能更满足党和国家以及相关企业机构的战略发展需要,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还有待探索才能得到准确的解答。

三、赤子之心:永恒的动力

毕业二十余载,霍伟东只有在毕业20周年的时候回过一次回母校。在他看来,不回母校也是一种爱的方式,母校和老师对同学们的期望非常高,如果自己没有做出点成绩,他会觉得不好意思回来。而正如小时候看的《排球女将》,小鹿纯子练习的动力,也就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再去见她妈妈。不回母校不是不爱母校,只是一直憋着一口气努力,待自己发展得更好时再回来,让母校及恩师们为他的成就感到骄傲。

虽离母校千里,霍伟东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海大人。在个人不断往前的同时,霍伟东也致力于为母校的发展做贡献。

2013616日,中国海洋大学校友会四川分会成立大会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被选举为四川校友会的会长,霍伟东表示将认真谋划校友会的各项活动,发挥校友会在校友与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增进友谊,共谋发展,立足四川,服务西部,为西部大开发,为母校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而今,霍伟东将校友会的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目前四川校友们除了通过QQ群、微信群进行沟通联系,也通过聚会等活动形式以将校友资源合理地整合共享。四川校友会着力为回四川的校友提供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一些比较具体比较实际的帮助。

2013830日,中国海洋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启动了本科生交换培养项目,提起此话题,霍伟东很是兴奋。在中国海大校友会四川分会成立时,原党委书记、校友会会长冯瑞龙有跟他提到母校与国内高校的本科生交换培养项目,他们随即谈到中国海洋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之间启动交换项目的可行性。后经冯瑞龙书记和霍伟东院长的牵线搭桥,海大与西南财经大学签署了《中国海洋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关于本科生交换培养的协议书》,双方并于20139月互派四名学生到对方相应专业学习一个学期,交换项目就这样正式启动了。20131225日,霍伟东抽出时间亲自慰问去到西南财经大学交换的海大学子,亲切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对霍伟东而言,海大是非常神圣的,他也希望西南财经大学的学生能够有机会来感受海大的魅力;同时西南财经大学也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财经氛围比较浓厚,霍伟东希望海大学子也能够体验不一样的校园文化,提高综合素质。实践证明,这样的一种交换学习对于双方的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在交换项目往后的工作中,霍伟东表示一定会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好协调工作,充分利用双方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学生获得第二校园学习经历、接受第二校园文化熏陶、开拓视野,以利于双方学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

四、海大精神:不朽的传承

“宽容、严谨、奋进”是霍伟东所感悟到的中国海大精神,他解释:“用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来概括中国海大精神是很贴切的。”

霍伟东作为海大经济管理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在财经院校从事教育工作长达十多年,关于对母校大学生的培养,他表示现在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情商非常重要。他说:“‘情商’虽然是一个概念,但是也是具体的,包括与同学、老师之间的相处,对社会的认识,还有团队的协作、集体荣誉感、帮助别人等传递正能量的东西,都是慢慢积累的。”大学生应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身边的人和事,融入周围环境,提高情商。而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应该着重培养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必须学会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密切结合起来分析。

近年来,霍伟东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在他看来,大学生在撰写论文时选题一定要严谨。他表示:“大学生一定不要写大题目,要以小见大,从小处着眼,结合实践。”从小处写不表示不考虑大问题,大学生可以看很多书,掌握前沿的东西,但写大题目很容易出现“假大空”的问题,写论文一定要动脑筋,小题目也可以写出大视野。霍伟东认为,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学以致用,就是基于调查研究有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

90年来母校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霍伟东也时刻关注母校的发展。中国海洋大学在全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今在“海洋强国战略”下,母校海洋相关专业及其他的海洋经济管理类专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契机。霍伟东希望母校能够坚持“特色鲜明”这一发展方向,各个学科协调发展。同时,霍伟东希望年轻的海大学子能够秉承“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珍惜在母校学习的时光,积极奋进,学好专业知识,锻炼自己,为进入社会及国际领域工作奠定好基础,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

时光荏苒,在成都工作的霍伟东不再有机会时常行走于海大校园,但海大精神永远激励着他,那是提升自己、接纳新事物的宽容,是钻研学术、求真求实的严谨,是武装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奋进。

【访谈后记】

霍伟东学长随和幽默,热情大方。“理论联系实践”是学长强调得最多的,“情商”是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需要慢慢培养的,“中国海大精神”是会让人受益终身的。我是中国海洋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本科生交换培养项目的第一批受益者,感受到这样一个交换项目的意义远远大于其本身,它承载着海大学子的母校情怀,诠释着中国海大精神的伟大存在,谱写着中国海大发展的美好未来。四川校友会的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校友之间沟通密切,校友资源得到了很好地共享利用,同是四川校友,我很荣幸能够有这样一个跟霍伟东学长沟通、学习的机会。

【母校献礼】

希望海大更早更快地出现在世界著名大学的行列,愿母校的明天更美好。

——霍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