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质生产力与技术经济研究团队组织召开“学习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发布者:王京发布时间:2025-07-24浏览次数:14

2025724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新质生产力与技术经济研究团队组织召开“学习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座谈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团队负责人李志军教授主持座谈会。

20257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

首先,李志军教授带领团队成员集体学习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新闻稿并做了阐释。他指出,党中央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和重要进展。在当前形势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具有特殊和特别重要的意义。他要求团队成员准确把握、深刻领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从中找题目,积极推进海洋新质生产力与技术经济领域的科研工作。

接着,团队成员围绕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个“更加注重”和六项重点任务展开深入交流研讨,积极发言。各位团队成员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建议。

王举颖(副教授、博导):学习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要突出数智化赋能,构建“数智驱动—制度创新—生态协同—全球链接”的发展框架。在数智驱动层面,以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与数字孪生平台为支撑,突破国产化关键技术,实现环境监测、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的数字化闭环,构建陆海统筹的智慧空间布局;在制度创新层面,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建立海洋数据共享与算法备案制度,配套蓝色金融工具,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智慧海洋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规模化应用。在生态协同层面,推进海域分层设权立体开发,探索海洋碳汇核算与交易,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实现资源开发与保护动态平衡。在全球链接层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蓝色伙伴网络构建,将数智技术优势转化为全球治理话语权。

宁靓(副教授、博导):要构建“科技引领—产业升级—生态约束”的创新体系,以机制创新实现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海洋科技创新需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全链条,突破深海装备、海洋大数据等瓶颈,强化产学研协同,通过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海洋高新技术的追赶与迭代。其次,海洋产业的优化需要各沿海省市契合自身资源禀赋,推进海上风电与储能耦合、渔业资源全产业链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整合港口岸线物流运作等。最后,海洋生态保护需建立价值核算框架,完善海域碳汇计量标准,探索复合性的生态价值机制,用 “三区三线” 管控与生态补偿平衡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周琦玮(副教授、博导):海洋人才体系建设是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跃升的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当前我国海洋人才发展面临高端领军人才不足、产教融合深度欠佳、国际竞争力储备缺乏的困境,这直接制约着海洋强国建设的进程。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的“五个更加注重”为破解人才困境提供了系统方案,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三类人才的协同发力:战略科学家引领原始创新,工程师队伍推动技术转化,技能型人才保障产业落地,打造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完整人才供应链。同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既精通海洋科技又熟悉全球治理规则,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智力支持。面向未来,我们将以会议精神为指引,推动海洋人才培养和建设从“跟跑”向“领跑”转变,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新征程中展现中国海洋大学的使命担当。

李晓伟(副教授):学习贯彻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作为国内第一部专门针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法规,《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于202571日起施行,为其他省份因地制宜,加强陆海统筹,立足海洋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制定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提供了示范和借鉴。另一方面,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除了加大政府补贴、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等传统的政策支持力度,还应当权衡产业升级、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的协同,通过公私参股等方式设立专项的海洋产业发展基金,吸引多主体、多渠道的社会资本参与,为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更新提供充足的资本保障。

王婉(副教授):建议团队聚焦创新驱动,依托海大科技创新平台,聚焦深海战略,深化三个方面行动:一是为科技攻坚筑基。整合校内资源,对接和梳理海大各学科原创性成果,攻关海洋新质生产力评估与测度模型,每三年发布海洋技术经济发展白皮书。二是智库服务增效。发挥海大承接国家、地方各层海洋局项目、规划的传统优势,为国家、区域的海洋技术领域经济政策落地提供技术经济路径设计。三是人才共育聚力。响应总书记“培养蓝色梦想人才”号召,以海洋技术经济学科方向为依托,共建产教融合基地,输送兼具科技素养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王京(副教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进海洋强国战略、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指明了方向。不仅从宏观层面强调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和人海和谐,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而且从微观层面提出了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明确了创新在驱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引擎作用和微观企业的基础地位,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指引。

袁斌(副教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为我们指明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保障渔民生计协调发展的航向。当前,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部分传统渔场资源衰退,渔民作业难度加大,收入稳定性面临冲击因此,海洋生态保护与渔民生计保障是命运相连、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统一于实现共同富裕与永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之中。当前,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必须严守生态红线,强化伏季休渔等制度刚性。第二,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积极引导渔民发展生态养殖、休闲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第三,政策护航,兜牢底线。探索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对因生态保护受到直接影响的渔民进行合理补偿与扶持。

杨欢(副教授):创新驱动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加大对海洋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突破深海探测、海洋新能源开发等关键技术,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效协同方面,要加强部门间、区域间以及陆海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产业更新刻不容缓,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海洋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坚持人海和谐,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与各国开展蓝色经济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牛璐(讲师、博士):作为教师,我深知“育人”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根基。我将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精神融入课程设计,在课程中增设“海洋科技自立自强”“人海和谐发展”专题,结合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创新驱动”与“产业更新”的内在逻辑,培养既有海洋情怀又有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科研工作者,我更觉责任在肩。我们将紧密锚定“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需求,聚焦“海洋产业更新”与“高效协同”,深入研究产业链条痛点,梳理海洋经济相关领域理论成果,助力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产业方案,构建“海洋产业协同发展指数”以及“产业链韧性评价模型”,为优化产业布局、制定协同政策提供量化依据。教育是“根”,科研是“桥”,转化是“果”。我们将继续向上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向下扎根产业实践,努力成为海洋经济领域的“研究者”“翻译者”与“链接者”,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更多来自管理学科的智慧动能!

龙玉洁(讲师、博士):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擘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蓝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当前,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科研精准对接国家战略。聚焦涉海企业技术创新研究,紧扣“创新驱动”与“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部署,深化“海洋新质生产力与技术经济”研究,为政策制定及引导社会资本提供坚实经济性依据。第二,教学厚植蓝色人才根基。围绕“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培养目标,将会议精神与海洋经济前沿案例深度融入课程,打造沉浸式课堂,深化学生对技术创新逻辑与政策内涵理解,锻造复合型海洋技术管理人才。第三,实践贯通产学研创新链。深入专精特新及领军涉海企业一线,洞察技术转化痛点与创新实践,将鲜活案例反哺科研、智库研究与教学。搭建协同桥梁,促进优秀实践互鉴,服务海洋产业“高效协同”与“做强做优做大”,赋能海洋强国建设。

姜延杰(博士研究生):以新质生产力重构海洋经济体系,需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创新是海洋经济跃升核心引擎,“梦想号”大洋钻探、大容量海上风电等重大装备突破,展现了科技引领产业变革。协同是效率提升关键,推动港口群优化整合降低物流成本,实现陆海统筹的“立体用海”均需要制度创新配套。人海和谐是高质量发展重要遵循,开展海洋碳汇核算建立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

王伟(博士研究生):就蓝色经济合作来看,我国正积极构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目前中国与东盟已构建起涵盖海洋产业、资源开发、环境治理等领域的蓝色经济合作网络。但同时,中国与东盟双方也面临着外部干扰不断、内部利益纠纷、合作深度广度不足、资源环境约束等诸多挑战。建议应通过推进“蓝色经济载体工程”、突破制度壁垒、完善政策工具箱三大举措,为中国—东盟蓝色伙伴关系提供实践支撑。

最后,李志军教授做了总结。他充分肯定这次座谈会取得的积极成效,感谢团队成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版权所有©中国海洋大学技术经济研究中心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238号
邮政编码:266100